【SOP製作教學】流程圖符號整理、BPMN2.0進階符號教學!
Last updated
Last updated
medium.com
在讀完前一篇文章後,相信你已具備畫出完整流程圖的能力了!
但是例如「同步並行任務」、「有條件地執行任務」是沒辦法用一般的流程圖符號畫出的,此時就要介紹到另外一個BPMN的重要符號:
「關口」(Gateway)
它是用空心的菱形符號表示,最大的用途是能將流程分流或合併,讓整個流程會「先經過判斷再決定做什麼」。
排他關口(Exclusive Gateway),表示流程會在此關口分流,而且只能選擇一個順序流繼續走,判斷的方式則會寫在順序流上,並且被依序判斷,如果符合,則執行該流向的活動,並且停止判斷其他條路徑。
它的符號,是在菱形的框框內加上「×」,或是不加任何符號保持空白。
流程圖符號-排他關口(Exclusive Gateway)
如流程圖中展示,在排他關口(Exclusive Gateway)符號後的三條路徑,將會被由上而下地判斷,當符合判斷條件時,則會選擇該條路徑執行。
包容關口 (Inclusive Gateway),則是判斷之後雖會執行該路徑,但不會排擠其他的選擇,也就是說可能每一條路徑都走,但也可能一條都不走。
它的符號,是在菱形的框框內加上「⚪」。
流程圖符號-包容關口(Inclusive Gateway)
上示流程圖中,當判斷為非瑕疵品時,會與客人說明瑕疵品的定義。
如果為一級瑕疵品時,則會發送維修申請。
但如是二級的瑕疵品,因為它同時滿足≥一級瑕疵品,也滿足≥二級瑕疵品,所以不但會發送維修申請,也會提供賠償。
在設計流程圖時,為了確保流程會持續進行,因此,只要使用包容關口(Inclusive Gateway)符號,都最好有一個預設路徑,或是至少有要能符合其中一個條件,不然有可能會莫名地中斷流程。
並行關口(Parallel Gateway)不同於其他關口,它並不具備判斷功能,而是必須全部都做、全部滿足,它的用途就是純粹的分流、合併。
它的符號,是在菱形的框框內加上「+」。
流程圖符號-並行關口(Parallel Gateway)
如圖中,就表示在確認訂單與產品後,就要同步並行「與客說明瑕疵品定義」、「發送檢修申請」、「發送維修申請」,三者缺一不可。
因此,並行關口(Parallel Gateway),也同時表達了這些活動沒有必須遵循的順序,是可以同時執行的。
並行關口(Parallel Gateway)還有合併的用途,也就是「只有三件事情都完成,才可以做下一步」。
複雜關口(Complex Gateway),則用於表達較為複雜的情況,它有和包容關口(Inclusive Gateway)類似的概念,也就是只要條件符合就可以執行。
通常,判斷較難在流程中呈現、需要額外說明、輔助文件時,就可以使用複雜關口。
它的符號,是在菱形的框框內加上類似「*」圖案。
流程圖符號-複雜關口(Complex Gateway)
複雜關口 (Complex Gateway)也具備並行關口(Parallel Gateway)的合併特色,但它未必要所有條件滿足,可以只滿足部分條件。例如:
流程圖符號-複雜關口(Complex Gateway)
如上圖就是並行關口(Parallel Gateway)、複雜關口 (Complex Gateway)的綜合運用,它表達的是當客訴來的時候,就需要和客戶詢問4項資訊。
但電戶、帳戶名稱、收件地址只要有其中2項符合,再加上訂單與產品資訊,就可以執行下一步的維修申請。
也有一些其他的運用例子:
「3個面試官中有2位同意,即可讓面試者到下一階段」
「3種登入方法,只要其中一個成功,即可到達下一個畫面」
事件關口(Event-Based Gateway),雖然同樣有判斷性,但它的判斷是來自於非流程內的項目,是以事件作為觸發點(Trigger)。
它還具備了排他關口(Exclusive Gateway)的排他性,也就是只執行一個路徑的項目,但因為是以事件觸發,所以是「誰先發生,就做那一個」。
流程圖符號-事件關口(Event-Based Gateway)
圖中的例子,表示當「接到同位客人的客訴」或「客訴兩天後」,才會開始處理客訴。
但如果先發生了「不同的客人、在兩天內,總共的客訴數量達到30筆」時,則是先召開部門大會,在開會之後,即便到了已經2天後,或是接到同一位客訴,也不會再回過頭處理。
另外,之前也提到過,因為事件和活動某種程度是可以互相替代的,因此「收到信件的事件」也可用「收取信件的活動」來表達。
在第一篇介紹符號時,只說明了開始事件(Start event)、結束事件(End event),但事件關口(Event-Based Gateway)的事件卻不屬於這兩類,它屬於「流程中的事件」,也就是中間事件(Intermediate Event)。
所有夾在開始、結束之間的事件,都屬於中間事件(Intermediate Event)。隨著內建福號的不同,它還可以具備觸發、啟動的概念。
因此,就算沒有事件關口(Event-Based Gateway),中間事件(Intermediate Event)一樣可以獨立和其他活動一起運作,例如:
流程圖符號-中間事件(Intermediate Event)
這個流程,基本上可以說是接到客訴的2天後,客服才會開始行動。
中間事件,它是用兩個細框的空心圈所組成。在圈圈內的符號,則是用來表達不同類型的中間事件,例如:
流程圖符號-事件特色
另外,事件除了以流程位置來定義的「開始、中間、結束」。還有以主被動來區分的捕獲事件(Catching Event)、拋出事件(Throwing Event)。
所謂捕獲事件(Catching Event),代表著一種被動的觸發機制,也就是活動是「當會接獲某個消息、當某個情況發生後…」才要執行。因此,所有的開始事件(Start event)一定是一種捕獲事件(Catching Event),畢竟它是整個流程觸發的開關。
符號表示,是以白色為底的所有事件符號。我們在前面的舉例中,也都是以捕獲事件(Catching Event)作為例子。
反之,**拋出事件(Throwing Event)代表隨著上一個活動完成,某個事件會隨之發生,有著主動產生結果的意涵。**同樣地,結束事件(End event),則必定是一種拋出事件(Throwing Event)代表著在這個流程階段完成後,某件事情隨之發生(事情都做完了→結案發生、流程結束)。
通常有拋出事件(Throwing Event)時,也有捕獲事件(Catching Event)來呼應。它的符號,則是以黑色為底的所有事件符號。
以下就用實際的流程圖,舉幾個例子吧!
流程圖符號-捕獲事件(Catching Event)、拋出事件(Throwing Event)
目前為止,已經說明了80%新手會用到的符號表示法,另外還有非常多進階用法、不同的圖示也很值得學習,在有了這些基礎後查資料會容易很多。
當然上述的說明有些是為了方便理解,因此並沒有非常精準、正確,也請大家多多包涵。
系列文到現在,大家都應該能做出很多份SOP文件、流程圖了,下一步則是要把這些流程串連、管理好,讓它們能更好地用於商場上,下一回將介紹的是基本的ISO文件管理方法。
BPMN2.0流程圖的中文符號說明Excel檔,會在本系列完結時,發送給所有Followers,有需要的話追蹤我即可!(下圖為部分精選符號)
流程圖符號整理 #1 事件(Event)
流程圖符號整理 #2 活動(Activity)
流程圖符號整理 #3 關口(Gateway)